在苹果所定义的智能手机体验中,不管是系统级别的自动应用还是下载的第三方应用,每个应用都是平等且平行地出现在用户的操作体验中。Google 的 Android 也遵循这样的理念,而后来崛起的中国手机厂商,依托 Android 的开源机制,「创新性」地推出自己的安卓 UI,也同样坚持这样的原则。
至此,我们也可以总结出苹果在过去十年真正带给智能手机行业的三大「定律」:
减少物理按键的外观设计;
手指触控交互;
平等且平行的 App 体验 ;
这十年内,数不胜数的国内外厂商,都想打破这一定律的束缚。
首先是三星,2011 年 8 月,三星试探性地推出一款名叫 Note 的智能手机,而且是当时屏幕尺寸最大的智能手机,为了这块大屏幕,三星还附赠了一支触控笔。

Note 系列固然后来成就了一段传奇。但很遗憾,三星所倡导的触控笔交互不过是一个小众需求,触控笔可以成为一个产品标签,但无法成为主流交互方式。
2016 年 11 月,小米推出一款有史以来最不像小米的智能手机:小米 Mix。这款手机的真正价值并非所谓销量或者高售价,而是在打破苹果对于智能手机模样的定律,Mix 给出一个几乎完美的答案,「全面屏」的概念由此而起。

进入 2017 年,三星、小米都在智能手机外观设计上做出不同程度的创新,无论是三星主导的 S8 系列还是小米喊出的「全面屏2.0」,这些努力和尝试都非常值得倡导。几乎与此同时,苹果也用 iPhone X 做了一番自我颠覆——在去掉 Home 按键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手机前面板的样式。
像极了当初 iPhone 初代与当时智能手机外观的对比,只需将 iPhone X 与之前的 iPhone 做一番外观对比,都可以清晰看到这种变化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或许还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对自己的颠覆其实早已开始。在手指触控交互之外,苹果自 2011 年就开始给 iPhone 加入语音交互 Siri,并在 2015 年,让唤醒 Siri 的语音交互直接通过声音而非硬件启动( 截至目前,iPhone 6S 及以上机型都可以直接通过语音唤醒 Siri,早先的设备还需长按 Home 键 )。
但这些努力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给 iPhone 的交互方式带来真正的革命性变化,与之呼应的,Android 阵营以及安卓阵营也曾为此做过尝试,但最后都基本沦为鸡肋。
App是必须品吗?如果仔细去看过去十年苹果设置的三大定律,还有一条定律的变化同样非常缓慢,那就是「平等且平行的 App 体验」。
所谓「平等且平行的 App 体验」,简单理解,就是当你使用智能手机时,你其实是在使用不同 App,而每个 App 彼此之间是平等关系,比如同时打开微信、支付宝时,两者之间不能互相干扰各自的后台运行;同时这种平等关系也让 App 之间的数据保持绝对独立,这是安全运行的必然需求,也最终形成了 App 之间的数据孤岛。
这种体验在智能手机的早期阶段没有任何问题。但随着 App 经济的发展,用户手机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 App,与之相对的,则是用户对于 App 的使用需求其实非常简单,社交/电商/游戏消费、社交沟通、音视频内容消费等等。
目前,中美两国已经形成了微信、Facebook 的巨头垄断局面,两大应用及其应用生态覆盖面越来越大。不过,更多时候我们依然需要在淘宝上浏览被阿里巴巴筛选的商品,在网易云音乐/Spotify 上收听被筛选/定制的音乐以及在爱奇艺/YouTube 上观看被筛选的电视剧/电影……
因此,现实生活里的应用等级早已形成,比如很多中国用户的微信,其等级就必然高于其他应用,而很多欧美人的 FB,其重要性也远胜其他。但这个现实被包括 iPhone 在内的智能手机体验完全割裂了:在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屏幕上,所有的应用依次排开,所有的应用通知、后台切换都完全平等,没有所谓的超级应用。
Google 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2012 年的时候,Google 在 Android 4.1 里集成了一个名叫 Google Now 的应用程序,这款应用的核心是要改变用户对于 App 的「平等体验」,Google 认为,有些应用里的信息天然要更高级一些,比如天气、行程、股票信息、你的搜索兴趣等等。因此,Google 可以抽离出来,做成一个信息列表的形式展现出来。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