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与四川同频共振 重建是恢复更是发展专访诺基亚贝尔总裁王
2018-05-14 06:12:42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冬梅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王丹)2018年春天,王建亚在兴隆湖边种下一棵创新梦想之树,作为诺基亚贝尔全球研发中心正式入驻成都科学城及签约四川智慧城市合作协议的纪念。
10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将四川深刻烙印在他心中:诺基亚贝尔捐款捐物6300余万元,在余震中抢修通信联络,数千名中外员工举行了静默悼念仪式。10年后,他所见到的四川不仅早已恢复元气,更在灾后重建中成长升级,成为企业拓展全球业务的深耕之地。
如何看待震后四川产业的恢复、重建、振兴和提升?援助四川,如何变“输血”为“造血”?震后持续追加在川投资的信心从哪里来?5月9日,王建亚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立足四川,要服务全球。”说到四川,这位科技界大佬最高频的词就是人才、创新、机遇。
全球性企业为何看重四川灾区重建
记者: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诺基亚贝尔提供了大量支持和无私援助。作为一家全球性企业,为什么愿意为四川付出这么多?援建背后有什么难忘的故事?
王建亚:诺基亚贝尔和四川的缘分很深,这里一直是我们看重的热土。上世纪90年代,诺基亚就在成都成立有分公司。2005年,诺基亚成都研发中心正式成立。10年前,我们又继续在成都建设了全球研发中心,其参与研发的网络通信系统和产品,迄今为止多年来获得了中国、美国、日本、芬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订单,在全球得以推广应用。四川有超过50所大学,技术人才资源丰富,大量四川的研发尖端技术人才为诺基亚贝尔做出了贡献。可以说,四川的优良环境和我们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同频共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许多员工是四川人,支援他们的家乡恢复重建是应有责任。
对汶川地震的援助,既是我们在四川发展多年的感恩回报,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不只是表面层次的慈善、捐款,而是早已融入诺基亚贝尔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商业模式中,与我们的价值观、用人机制、商业模式等合为一体。
援建背后的难忘故事很多。2008年,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彼时的“诺基亚贝尔”共向灾区捐赠现金和物资总额超过6300余万元人民币(包括5000部含有预付费SIM卡的手机),用于紧急救助及长期重建需求。同时,公司共向灾区运送了100吨价值过亿元人民币的交换、传输、卫星通讯设备,为汶川、北川、茂县等地震重灾区的通信抢修保畅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时我们发动了全公司的力量:生产部门加班加点生产通信设备,迅速投入灾区;派出了服务小组前往灾区,提供手机充电及免费通讯服务;资助了一支数十人的国际专业医疗队伍进入灾区,累计接诊病人达7280人次。
以德阳为例,地震灾区当时断水断电,电话和网络通信中断,救援的当务之急就是保障通信。我们大量的抢险人员在震后第一时间就赶了过去,分头维修和更换设备。临时办公室只能设在避险帐篷里,通信设备就放在受损的街道旁边。当时许多设备所在地已经是残垣断壁的危楼,有的机房位于山体已经滑坡的山顶,员工们是在与死神赛跑中抢险,却没有一个人抱怨和退缩。德阳地震灾区打出的第一个电话,于5月15日晚19时55分从德阳市孝德镇向外界拨出,就是由我们参与抢通恢复的。5月19日22时,全线抢通德阳地区的所有通信。从5月15日凌晨1时30分接受任务开始至此时,诺基亚贝尔抢险队伍连续奋战了116多个小时。
重建与发展融合 四川模式“化危为机”值得借鉴
记者:诺基亚贝尔在参与重建的过程中,对四川产业振兴的成效、经验和模式有什么感受?在地震后,你们仍然在持续加大在四川的投资与合作,信心从哪里来?
王建亚:汶川地震损失巨大,而四川不仅在短时间内做到生产基本恢复,更在十年后实现了再生性跨越,实在是了不起的成果。四川灾区发生的脱胎换骨的巨变,让我也在思考:在奇迹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制度、怎样的思路、怎样的精神?在我看来,四川模式最值得点赞的是发展型重建。
我们去了很多次四川灾区,首先感受到重建中确实体现了规划的科学性。很多受灾地点是山区,重建中因地制宜,敬畏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这也是符合全球发展观的。受灾群众没有大量迁徙,就地重建既照顾了故土情感,也更能释放他们的生产活力。无论是灾区的城镇还是乡村,都体现了安全安居、民生民俗、人文生态、产业布局相结合的特色。
其次,四川灾区的重建与发展完全是融合的、同步的,我们的直观感受就是不仅快速恢复,更成为“化危为机”的一次迭代升级。对于我们企业经营,这也是值得参考借鉴的思路。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