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有云市场天下未定 华为称起步不晚

2018-04-25 02:35: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秋军

  [“不能用互联网跑马圈地的思维理解2B业务,Cloud2.0的竞争刚刚开始。”在面对公有云市场局面基本确立的说法时,华为CloudBU总裁郑叶来表示]

  [2017年华为云销售收入达到5亿美元。截至目前,华为云已发布14大类超过100个云服务,60+解决方案,在用户数、资源使用量方面实现300%的增长,云服务伙伴超过3000家。]

  “过去一年,我去北京的次数远远没有去欧洲的多,我们的业务一开始就是考虑全球化的布局,不存在出海之类的问题。”作为华为CloudBU总裁的郑叶来,在过去一年中除了向媒体回答他的工作范围外,还需要应对外界对华为云的各种争议与噪音,比如说来自与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厂商的比较。

  整体市场而言,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整体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国际研究机构IDC数据,2017年上半年整体规模超过10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近七成。2017年上半年,阿里云IaaS层营收5亿美元,占据47.6%中国市场份额;腾讯云位居第二,营收约1亿美元;金山云位居第三,营收6839万美元;中国电信位居第四,营收6254万美元;Ucloud营收5774万美元,排名第五。

  “不能用互联网跑马圈地的思维理解2B业务,Cloud2.0的竞争刚刚开始。”在面对公有云市场局面基本确立的说法时,郑叶来在日前举行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云计算2.0的变化是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核心的推手是过去十几年行业数字化带来巨大的数据红利,让训练变成可能。

  “随着FPGA、GPU、TPU等新兴的芯片和云计算的发展,正在带来巨大的计算能力,而这是华为的强项。”郑叶来对记者补充道,华为的短板则在于不会做广告,华为不是上市公司,不用天天在外面公布概念,但从客户角度,跨国企业和大企业选择华为会觉得非常对口。

  “短板”在于不会做广告

  无论是今年的华为年报发布会还是全球分析师大会,抑或是华为高管在各种公开场合的演讲,华为云业务都成为被多次提及的对象,而CloudBU在去年正式独立后,华为云是否已经有了挑战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的实力?跌跌撞撞中找到了哪些经验?在回答起这些问题时,郑叶来显得比去年轻松。

  “当时很多人觉得华为做晚了,没机会了。但2017年的数据出来之后,华为云增长很快。”郑叶来对记者说,外界的噪音证明了业务的影响力。

  华为云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华为云销售收入达到5亿美元。截至目前,华为云已发布14大类超过100个云服务,60+解决方案,在用户数、资源使用量方面实现300%的增长,云服务伙伴超过3000家。这样的增速让公司内部颇受鼓舞。

  去年8月,华为CloudBU正式迁移至华为集团下,成为一层组织,地位仅次于华为三大BG(运营商业务BG、企业业务BG以及消费者业务BG)。同样,作为战略业务,它身上的担子并不轻。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和包括阿里、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竞争的“真枪实弹”中,华为所倚重的生存法则是“枪枪都在向互联网企业的正面开炮”。

  “华为云此前说下不碰数据、上不做应用,今天再增加一个‘不’,即不做股权投资。在云这个领域上,华为不投资集成商或应用开发商,不去培养一帮‘亲儿子’,不让亲儿子跟合作伙伴竞争。”去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一场行业大会上表示。

  可见,这是华为有意摆出的“姿态”,即愿意牺牲部分利益,换取更多合作伙伴的追随,好处也显而易见,集结队伍后的华为在云市场的份额能够快速攀升。而比起“什么都做”的互联网企业,华为的“三不”政策更像是对互联网企业主宰的云计算江湖做出的一次挑战。

  “三不”政策的核心是希望告诉外界,华为希望专注于擅长做的事情,而客户们也能聚焦其所擅长的事情。

  郑叶来对第一财经表示,华为三十年围绕ICT基础设施从芯片到硬件的投资以云服务方式开放出来,这是重要优势,而目前CloudBU的短板在于不会做广告。“我们做了一个统计,80%的广告流量都被老余(余承东)吸走了,当然这是玩笑话,ToB和ToC的传播思维不一样。”

  处于什么位置才最关键

  公有云的市场正迎来井喷期。

  根据调研机构Gartner预测,2018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将从2017年的1535亿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1864亿美元,涨幅高达21.4%。云系统基础设施服务将成为该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预计2018年将增长35.9%。同时,中国公有云服务支出预计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超大型云提供商将提升市场主导地位。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