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苹果为什么比百年奔驰更适合做中国车企的转型榜样?
2018-03-13 00:57:51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冬梅
同样,中国大量的传统通讯企业也因为互联网的到来,转向成为互联网IT公司。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华为这样的网络设备商,从早期的交换机、路由器制造商经过智能手机时代的洗礼,开始变成了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手机、笔记本电脑、云计算、物联网等等。华为从单一的设备制造转型成为以互联网设备为基础的供应商,现在华为提供的不在只是设备,更重要的是数据服务体验。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我们曾经以为坚不可破的习惯、以及基于这种习惯所做出的期望,最终都会被另一种形式所颠覆掉。可是这其中消费者的需求本质并没有变化,甚至实现需求的介质也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实现需求的过程。
同样我们做一个类比,我们使用汽车的本质是从A点到B点,我们现在的需求是更快、更迅速的到达B点完成某件事情。然而有可能我们在互联网汽车上,可以通过车内互联网平台去做完某件事情,然后到达B点收获结果就行。
用一个脑洞大开的例子:下班后我们需要赶紧回家煮饭,按照现在的需求自然是让汽车开得更快,又或者地图规划一条毫无拥堵的路线尽快到家。可是在未来,吉利或许打造了一个平台级互联网汽车,一方面可以规划无拥堵的路线,另一方面你可以在你手机上选择好外卖需求,当车辆行驶过某个节点时就会自动触发下单。这样当你刚刚驶进小区大门,外卖小哥或许就站在旁边递给你东西了。那时候,你还需要一辆“开得很快”的车用于回家吗?
当然,上面这些只是“畅想”并不够严密,可是这些需求是可以通过汽车上的生态平台去打通实现的。你在车上的每一个需求都可以用汽车上的功能去实现,你的手机上的信息可以和汽车上的信息无缝衔接,这样自然会有互联网企业去开发出真正符合出行需求的服务。
对此,我们毫不怀疑全球范围内的车企里面,只有中国车企才能为中国消费者做到这一点,一是只有中国才有如此高效、快速、创新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无论是移动出行还是移动支付层面;二是只有中国车企才有这样的动机去升级汽车需求,无论为了实现弯道超车还是为了实现全球化。
三、吉利转型互联网企业准备打什么牌
讲到这里,我们相信诸位已经能够足够清晰的看到吉利汽车转型为一家创新型互联网企业的必然性。所以在让我们回头来看吉利汽车的之前做的那些举措,我们能够发现,吉利汽车的确在有意识地布局一些东西,虽然不够清楚,但已经有了方向和目标。
未来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崛起不可能作为单一的汽车制造企业实现,毕竟欧美百年汽车工业所造就的壁垒牢不可破。打破这种壁垒的方式,只能是做到升维竞争,让中国车企从另一个角度去竞争,而这个新角度就是互联网。
在去年,吉利汽车发布了“iNTEC”技术品牌,其核心就是把包括动力、安全、自动驾驶、车联系统等硬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面,这样好全面统一推进吉利产品的技术迭代和升级。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吉利的产品,从入门的远景到主流的全新帝豪GL,再到中高端的2018款博越,都开始全面搭载最新的智联系统。我们一直强调,只有将车联网产品的规模扩大,才能实现平台级应用的高效、低成本接入——互联网、智能、通讯、出行、保险、售后等行业的尖端企业显然不会放过如此大规模的市场。
而吉利在东南亚市场收购宝腾品牌,则可以视为“中国汽车生态平台”出海的一个“样板间”。吉利通过向宝腾输入吉利自主研发的博越车型,可以逐步把生态平台延伸到东南亚市场。比如我们以后在马来西亚可以选择曹操租车,而这些车型都是博越改装,可以顺利接入国内使用的APP,进行车费支付或者地点选在等等。借着吉利汽车这个盛唐平台,大量目前还受限于中国市场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走出国门,让创新互联网寻找到更大容量的市场。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