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进不了美国,不仅仅是贸易保护这么简单
2018-02-26 05:21: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秋军
虽然说,美国市场不是一家完全开放的自由市场,它对于国内市场的保护要远大于欧洲市场,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拒绝全球最为尖端的科技与技术产品。
我们知道日本这个国家有着其本身的封闭的孤岛效应。在电子产品自成封闭体系,外来势力很难进入,但是当时iPhone作为手机行业最具革命性的产品在全球崛起,日本运营商也不得不主动接纳引进并大力推广iPhone。
因为它如果再继续故步自封,则可能意味着它在这个行业将全面落后于全球主流市场。就如许多网民在讨论,美国禁华为,中国为何不禁苹果?这其实也是同样道理。
因此,要进入美国市场,除非华为拥有美国市场不可缺少的技术与设备,如果说美国市场在智能手机的某些关键技术非华为不可,那么就不是美国市场拒绝华为,而是会考虑引进华为。
也就是说,三星可能强到了在全球某些关键领域非它不可,但华为还不具备这个实力。因此,华为对美国市场的需要远大于美国市场对华为的需求,需求不对等,双方就很难达成默契。
不善游说,不懂美国市场PR,政治舆论公关能力有所欠缺
另一方面在于华为在政治公关层面的能力太过欠缺,要知道,美国的游说体制在其政经议案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华为的企业文化有一大特点是过于封闭,神秘,注重埋头苦干,不善舆论公关,导致美国对于华为的成见与猜忌越来越深,这导致华为在美国市场的一系列收购均以失败告终。
比如2008年,华为联手贝恩资本收购3com,但以失败告终;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无线网络设备业务受阻;2010年,华为参与Sprint招标进军美国,但因被扣上安全问题的帽子而受阻;2011年华为试图收购美国一家服务器技术企业3Leaf,审查机构要求华为必须放弃,否则将向总统奥巴马建议下令解除此项收购,可见其对华为的警惕与成见有多深。
但对于外界一直传言的关于华为的军方背景会给美国政府造成恐慌,华为却并未基于此进行舆论公关,只是一直承诺自己的产品不会导致任何形式的安全问题与信息泄漏,也没有从根本上提出切实有力的证据与技术原理来说明其设备不会危及美国通讯安全。
而是一直傲娇的表态是你美国人民不接受我,是你们的损失。华为长期采取刻意低调、回避媒体的公关态度,拒绝公布详细的股东结构,只称股份完全由职员持有。
说到底,也在于华为在应对这类美国游说与听证以及质疑中的各种经验和能力也有不足。华为一直承诺自己的产品不会导致任何形式的信息泄漏,但是这种说辞太弱,特别是华为的通信设备又要用到许多政府相关的公共设施上。
因此,华为想要进入美国市场,但一大短板在于对于美国游戏规则不熟悉,但不擅长游说,不懂美国市场PR,和美国运营商关系很一般。而华为曾经还在2016年起诉第四大移动运营商T-Mobile发起专利诉讼,称T-Mobile当时正在使用华为的专利技术,且未签署许可协议。
而T-Mobile的理由是,认为对方的专利授权要求违反了公平、合理和非歧视原则,从而拒绝达成专利授权协议。目前美国4大运营商AT&T、Verizon、T-Mobile和Sprint没有一家销售华为手机。
但美国运营商又掌控了美国市场80%以上的手机销售。如果华为手机没有在美国主流运营商们的支持,将意味着这款手机在美国不会有大规模的销售量。
华为还可以怎么做?
华为如果要打破美国的疑虑,大致需要做好几点,其一,继续强化自身在产业链上游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在某项关键核心技术上能能卡住硅谷巨头的咽喉,那么对方可能会主动来寻求合作,而不是排斥。
其二是,加强自身的全球公关实力,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去寻求与硅谷巨头的合作、对话与理解,注重与美国供应商组织、消费团体的沟通,与之形成利益捆绑,让其与美国国内政治博弈,打破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益均势格局,再寻求与美国主流价值观层面的认同。
其三,培育自身的PR与游说团队,疏通美国政经层面的关系,这其实是重中之重。游说就是美国式的拉关系、走后门,美国政界、商界、智库人士事实上互换角色频繁,而角色的互换的润滑剂依赖的是人脉关系和利益交换,从联邦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从医疗、税制、基建到商界监管等政策问题,游说无处不在。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