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位前华为人亲历的华为手机发展史:最牛产品是如何炼成的

2018-02-24 14:24:3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一位前华为人亲历的华为手机发展史:最牛产品是如何炼成的

华为与UT的手机其实非常相似,都用的京瓷方案

 

自此,华为不做终端的禁锢终于解除了,2004年华为终端公司成立了。

 

 3G手机,一入侯门深似海

 

华为GSM这个第二代移动通信获得巨大成功之后,立马开始3G(第三代系统)的研发。

 

最初在开发3G的时候,华为没想自己做手机,只想专注在系统上, 但很快发现这样行不通。正如任正非所说的,“当年我们没想过做终端,是被逼上马的。华为的3G系统卖不出去,是因为没有配套手机。”

 

2002-2003年期间,我在移动国际行销部担任GSM总工。2003年2月19日华为参加了在法国戛纳举行的MWC (国际移动大会,当时叫做3GSM展),我是展台的主策划。

 

就在这次展览中,索尼爱立信和诺基亚发布了自己的首款3G手机: Z1010和6650。记得当时展览中有一个词很时髦:INTEROPERATION,就是手机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余承东参加了大会的圆桌论坛,这是他的国际首秀。我找机会问他:听不懂别人的英文怎么办?他说:我才不管别人说什么呢?我只管说自己背好的词!

 

英法德主要运营商早在2000年就高价中了3G牌照,他们急切要大量 3G手机来发展业务。华为想做进欧洲运营商,为他们定制3G手机是绝好的切入点。任老板在3G研发的李斌陪同下好好逛了逛展览,深有体会。

 

华为从此开始了定制3G手机的历程,没想到一入侯门深似海啊。

 

我一向喜欢舞文弄墨, 产品国际负责人陶景文给我命了个题:让3G走下神坛。与3G汪涛讨论后,捉刀写了一篇文章,并在文中大胆预测: 未来会有100美元的3G手机!该文在内部流传甚广。2003年9月16日,德国英飞凌科技公司与华为在北京宣布,双方将合作开发低成本的3G手机平台。时任无线产品线总裁的徐直军说:3G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走向平民、走向普通大众,“高而不贵”!大家都对3G指日可待的大规模运用信心满满。

 

一年后,华为再次来到戛纳的国际移动大会上,就秀出自己的首款3G手机了。华为借鉴了爱立信的方法,也做了一台集装箱3G演示车,取名“东方快车”,在欧洲巡展。这个车子的可行性报告是我根据前一年看爱立信等公司展车的记忆写的。

一位前华为人亲历的华为手机发展史:最牛产品是如何炼成的

东方快车

 

2004年以后,华为就开始大量做3G手机了。直到2011年前,华为手机基本都是以定制形式销售给运营商,不直接卖给消费者,也很少广告宣传,故而鲜为人知。定制的商业模式有两种:一是客户承诺销售量,手机只打客户的LOGO,没有华为的;二是手机上打客户和华为双LOGO,在这种情况下,每台华为要给客户宣传补贴,就像是“Intel Inside”一样。

 

然而,当年大家集体臆想的那些3G杀手锏业务,如猛推过的可视电话业务,从来都没有真正落地过,高价买了3G牌照的运营商们苦不堪言,纷纷不得已大幅裁员应对危机。运营商的压力很快传到华为这些供应商身上。

 

定制是个苦力活。做一款手机,净利润率大概只有5个点。客户提供市场预测,很多物料需要提前三个月下单。如果市场预测不精准,物料就可能砸华为手上了。这些物料都是海鲜价(内存涨价是小概率事件),出现一批呆料就将利润全亏光了。

 

当时,欧洲的手机销售人员(现北京华友会会长)陈国龙称自己是华为手机的“炮灰”,他没等到华为手机的辉煌就黯然离开了。

 

香港SUNDAY项目可以窥见当时3G做得多苦逼。华为不仅融资给SUNDAY建网,还融资提供了大量手机,由SUNDAY免费提供给香港市民试用,主要就是打免费电话。

 

国内外对3G一片不切实际的预测导致爱立信与华为等一众厂家都扎进了3G设备和手机的开发里,最多的时候,负责3G研发的余承东称投入了四五十亿,还没有什么回报。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