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前华为人亲历的华为手机发展史:最牛产品是如何炼成的
2018-02-24 14:24:3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我知道Coco,就是从波导手机广告开始
多年后,我与波导的老板徐立华先生畅谈往昔。他说其实他也是在深圳起家的,奉化政府慧眼识英雄,投资了波导,才迁去了宁波。波导现在依然是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
现在的华友会会长俞渭华也是在2002年从华为辞职后,投身进入了火热的国产手机行业。
1998年后的五年是移动用户疯狂发展的五年。国产手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巅峰时达到50%以上。然而浪潮退去时,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从巅峰跌落,尘归尘、土归土,令人唏嘘。
2004年,延续五年之久的手机生产“审批制”终止,取而代之的是“核准制”。三星、LG为代表的韩流直接入市,三星anycall的性感广告随处可见:一个美女倒躺在沙发上,长发及地。我也挡不住,拜倒在石榴裙下,高价买的这款性感手机现在还留着呢。
中兴和TCL是当时少有的走自研路线的公司,也成了中国手机设计和ODM行业的黄埔军校。2006年后诞生的三大ODM巨头闻泰、华勤、龙旗都是中兴创业系。韩国的design house 就从中国的手机产业链中消失了。
《中兴通讯》一书中写道:中兴手机返修率一度高达10%,主要原因是生产外包,质量不好控制,因此下决心自建了SMT生产线以及专门的检测部门来严控质量 。主导此事的殷一民,就是现任的中兴通信董事长。那个年代主要是靠人工目检,现在基本都是机器看了。
国产手机正大兴其道之时,华为焦急地作壁上观,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某天中午,我和无线研发老大陈朝晖一起在食堂吃饭。他是刘江峰、余承东、彭智平等一众人物的顶头上司。他说他曾多次向任老板提出做手机。任老板也动了心,就去诺基亚考察,对方介绍有多达5000名手机研发人员!任老板一听顿时气短,加上以前的阴影还梗在心头,就搁下了。
要做好手机,还真地要有这个人力规模。现在华为终端公司在生产被大量外包出去的情况下,还有一万好几千人呢。
迫于小灵通的压力,开创了华为手机
约莫是2000年,中国电信拿不到移动牌照,被迫启动了小灵通,采用源自日本的PHS技术。对于PHS技术,任老板认为是落后的,且不能向未来的3G演进,因此战略放弃了。
一阵熙熙攘攘之后,中国电信发现供应商只有两个:中兴和UT斯达康。他们既做系统,也做手机,都是拿日本的方案来贴牌的。大大出乎华为的预料,尽快技术落后,但小灵通很快大热,让中兴和UT斯达康数钱数得手软。
刘晓棕最近在《华为的战略选择和华为手机的三大步》中说,日本公司当时把所有的方案递到华为面前,问华为做不做?任老板拍板拒绝了。2003初我参加市场大会,任老板亲口说,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只是大家给他面子不说而已,说的就是错失PHS小灵通的事。现在大家纷纷做事后诸葛亮,说华为不做小灵通,而聚焦海外GSM拓展的战略是高瞻远瞩。但当时大家肠子都悔青了,这个决策失误也辜负了任正非本人对华为“工程商人”的定位。
小灵通号码短,资费便宜,单向收费,风靡一时。但它先天有覆盖差的缺陷,被用户调侃:手持小灵通, 傲立风雨中, 昂首又挺胸, 就是打不通。
2007年,中国电信彻底关闭了PHS小灵通网络,最大的受益者是日本京瓷,短短7年时间他获得了1000亿以上收入。同年中国联通将CDMA网络转给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则专心发展GSM网络。现在看来,在中国通信史上,PHS小灵通是本可以没有的历程。
“双垄断”一定会带来暴利。中兴和UT在小灵通上大赚特赚,2003年,中兴、UT、华为的收入都在200亿左右,隐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华为终于受够了!
为了打击UT和中兴在小灵通上获得的巨大利润,华为终于开始做小灵通手机。技术上很简单,拿京瓷的方案来贴牌就好了,要求是:不求高利润,也不准亏本,自己养活自己,滚动发展。运营商是华为的强项,打开销售渠道非常容易。很快,华为小灵通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就增长到了25%。 华为的参与,使小灵通手机的价格迅速下滑,老百姓很欢迎。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