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华为老兵的16年

2018-02-24 01:48: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秋军

一个华为老兵的16年

十六年的时间白驹过隙,我的华为经历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郑州和巴西。一路从新员工到部门主管,从交付跨域质量运营和人力资源,借着狄更斯的《双城记》,说说我在华为的这些年。

01

郑州:工程师起步的第一个八年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双城记》

狄更斯的这段话大概就是我加入华为最初的感觉, 2001 年 12 月 22 日,由于“华为冬天”的到来,经过了半年“黑带培训”(交换机,接入网,传输,数通等几乎全产品)的我被分配到了郑州代表处。第一次坐飞机,从舷窗看着白雪皑皑的郑州,心情激动而忐忑。到了代表处,主管张均阳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赶上了最后一拨,后面一个清华的毕业生要进来,我都没编制了。”瞬间感到压力山大。

一周后,首次出差洛阳,完成师范学院的接入网业务恢复,正好赶上客户运维部的庆新年活动,席间,客户金主任看我衣着单薄(刚从深圳过来,还没来得及买厚衣服),把自己的大衣脱下给我披上,让我第一次与客户打交道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也由此定了心,要踏踏实实工作,交出更好的成绩单。

此后的 3 年半当工程师的日子,虽然几乎没有休息日, 24 小时待命,期间却经历了很多让我难忘的事。

有一次,半夜 3 点,迷糊中接到电话说濮阳县油田 A 型机故障,我立即爬起来打车到备件库取上备板前往现场,临出城司机还是犹豫了,建议我坐其他人的车,我反复解释,但司机就是觉得我可疑。在他的认知里,一般“好人”都不会大半夜出门赶车 3 个小时到另一个偏远地市。我软磨硬泡了许久,司机才同意多收 100 元载我去。终于在早上 6 点多到了现场,第一次见到 A 型机,我在脑海里搜寻过往的维护经验,经过反复研究、测试,终于找到问题点,赶在 8 点前恢复了业务。

还记得有一次在清丰县处理交换机接入网点事故,两天两夜没有睡,饿了啃馒头,困了眯个十来分钟,反复测试后,终于找到事故的症结,是由于上层交换机的一块接口板不能正常运作,重新启动后问题恢复。

在郑州的那些年,睡过无数个机房的地板、椅子,也睡过 5 元的大通铺,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华为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同期入职的伙伴,有机会就小聚一下,互诉见闻;压力大到扛不住的时候,我的两位导师(思想导师谢飞,技术导师王清良)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02

产品经理的责任

2005 年,代表处安排我做固网产品经理,管理一个近 30 人的团队,负责工程、维护。这一结果很出乎我的意料,说实话在技术方面我不是最强,后来主任告诉我,一方面是我有管理的潜质,另一方面是客户对我特别认可,代表处认为能够对客户有如此影响力,一定能够带好团队。应了那句话,“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国内的维护压力很大,自从做了产品经理,到 2009 年离开郑州,我连续 4 年主动申请做代表处春节值守的总负责,岗位的责任就是这样,交换机业务影响千家万户的通话,我必须自己坐镇,时刻保持警惕。记得 2008 年除夕夜,晚上八点,刚吃第一口年夜饭,一个电话过来,南阳关口局业务中断,我立即到客户现场处理,高级督导田贞武也放下和家人的团圆赶到了现场,还有公司的专家宋海滨,恰巧回南阳岳父家过年,也被我临时借调到现场支持,几个人合力恢复业务后,还要观察,我一直等到深夜确信网络没问题了才回家,到家时已是大年初一了。

产品经理这条路,除了身体上有些辛苦外,心理上也要扛得住压,受得了委屈,经得起考验。

2005 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发烧 39 度,晚上去医院打吊瓶时,商丘发生重大网络事故,我只能迷迷糊糊中远程参与处理(按照以往的习惯,我会立即赶往现场,这样客户感知也会好很多)。次日,主任知道我没有到现场参与事故处理,当面批评我:“你杨大经理牛呀,重大事故都不去现场。”那时“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深植人心,不能快速响应,不能贴近客户,简直就是罪人。我没有为自己辩解,毕竟事实确实是我没有快速赶到现场。 2 年后,业务整合,我负责客户支持部(专职维护),郑州的维护质量评分一度在全国 28 个代表处排名第一。

2009 年,我被派驻巴西。结束了在华为的第一个八年,开启了第二个八年。

任正非讲话380篇,点击在线阅读

03

巴西:从维护到项目HRBP

值得去赢得和被赢得是这样一颗心:这颗心一旦赢得,可上刀山,可下火海,永远不变,无所畏惧。

——《双城记》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